<rt id="ikqos"></rt>
<sup id="ikqos"><center id="ikqos"></center></sup>
<rt id="ikqos"></rt>
<sup id="ikqos"><div id="ikqos"></div></sup>
我的位置:首頁>文章詳情

全力爭創濟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山東“十四五”科創工作將這樣布局

今天下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展望‘十四五’”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二場,介紹“十四五”時期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

“十三五”全省科技創新成就

“十三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省科技事業蓬勃發展,科技實力持續增強,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實現了“十三五”各項任務的勝利收官,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截至202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5.1%,比2015年提高12.6個百分點;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46萬家,是2015年的3.75倍。我省區域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6位,青島、濟南躋身全國創新型城市第10位和第14位。全省科技創新呈現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根本性轉變。

一是科技發展環境不斷優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山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進入新發展階段,更是把科技創新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出臺關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堅若干措施,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整合省直部門科技資金,自2020年起每年設立不少于120億元的科技創新發展資金,是2015年的6.8倍,集中財力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強化放權、減負、激勵,全面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內在動力。加快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開展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自主權和經費使用權。簡化財政科研項目預算編制,關鍵節點實行“里程碑”式管理,大力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真正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開展省屬院所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讓科研院所煥發創新活力。

二是科技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笆濉币詠?,我省基礎研究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全省基礎研究經費增長近一倍,目前省自然科學基金規模已突破5.05億元。在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儲備了一批具有產業發展引領作用的前瞻性原創技術,海洋、農業等領域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全國領先。聚焦“十強”產業,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近1000項,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2016年以來,我省143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其中我省單位或個人牽頭5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

三是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強化。重點打造了以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為示范樣板,30家省級創新創業共同體為支撐,300家省級備案新型研發機構為補充的“1+30+N”的創新創業共同體體系。以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山東研究院、中科院濟南科創城為代表的國家戰略創新力量落戶山東?!?313”四級實驗室體系逐步完善。全省建有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1個,省實驗室(籌)5個,省重點實驗室239個。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數量位居全國前列。在省級層面,目前已在生物合成、高端醫療器械、碳纖維等領域布局建設了65家省級技術創新中心,有力提高了我省“十強”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四是科技強企方陣初具規模。大力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工程,構建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體系。截至目前,全省擁有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225家,省級以上眾創空間419家,其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9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42家,分別居全國第三位、第二位,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在孵企業超過2.5萬家,為培育高新技術企業提供源頭力量。對科技型企業給予研發投入后補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中小微企業升級高新技術企業補助、“創新券”補貼等政策,有效降低企業創新成本。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達到18203家,居全國第三位。大力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 “十三五”以來,我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實現大幅增長,年均增幅達到30%。

五是創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深入實施“人才興魯”戰略,出臺加強集聚院士智力資源10條措施、外國人來魯工作便利化服務10條措施、促進自貿區海外人才流動便利化措施等改革政策,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強化青年科技人才培養,對不超過35歲、全球前200名高?;蜃匀恢笖登?00位科研機構的博士來魯就業創業的,直接給予省青年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支持。連續兩年舉辦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設立山東院士專家聯合會。截至目前,我省共有住魯“兩院”院士和海外學術機構院士98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18人,常期在魯工作的外國人才約1.5萬人。

“十四五”時期加快科技自強自立,全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重點任務和舉措

“十四五”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站在歷史新起點,全省科技工作將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加快科技自強自立,全力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力爭到“十四五”末,我省綜合創新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方陣,在若干戰略領域實現領跑,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確立我省特色優勢。前天,省委省政府召開2021年工作動員大會,發出了以強化科技創新求突破的動員令,強調要以超常規舉措構建全域創新體系,打造新舊動能轉換強力引擎。這是重大的戰略導向。為深入落實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們將牢固樹立系統思維,加強全局規劃、總體統籌,以全面深化改革為導向,采取超常規舉措,加快構建十大科技創新體系,推動形成全區域、全要素、全鏈條、全社會的全域創新新格局,加快構建全域創新生態圈,不斷強化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一是著力強化科技計劃項目體系建設。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圍繞合成生物學、人工智能等領域超前布局跨學科、跨領域基礎及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科學、技術、工程、產業、市場滲透融合,為今后5-15年產業發展提供技術儲備,培育未來產業。堅持面向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以省“十四五”國民經濟規劃確定的重大事項、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重大平臺為應用場景,組織實施“卡脖子”技術攻關和區域性重大應用示范工程,打通省內省外雙循環的技術鏈條。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結合的方式,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的山東路徑,每年組織實施100項左右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力爭到“十四五”末,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材料、氫能源等領域取得150項左右具有牽引性、支柱性的重大創新產品。堅持面向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加大創新藥物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力度,構建完善應急科研項目攻關機制。

二是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優化重組省重點實驗室,力爭“十四五”末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30家,省重點實驗室達到300家左右。加大省級技術創新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培育力度,力爭“十四五”全省新增3-5家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實現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零突破”。加快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發揮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示范帶動作用,深入實施創新創業共同體5年培育計劃,帶動各市培育建設產業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高能級重大創新平臺。以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濟南科創城、海洋大科學中心等重大平臺為載體,爭取一批大科學裝置落地。全力爭創濟青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三是著力強化科技人才體系建設。大力引進我省重點產業急需、掌握“卡脖子”技術或填補我省學科空白的帥才型科學家和團隊,采取“一事一議”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推動各類創新主體建立科技人才全球招聘制度,在高校、科研機構、實驗室設立一定比例的國際人才崗。探索建立外國留學生創新獎勵制度和創業國民待遇制度。樹立正確的人才評價導向。在科技人才引進、培養及遴選中,堅決破除“五唯”傾向,突出標志性成果評價。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在收益分配、成果轉化、期權激勵機制向領軍人才傾斜。

四是著力強化創新型企業體系建設。實施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雙倍增”計劃,力爭到“十四五”末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數量分別達到3萬家和3.6萬家左右。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通過“補鏈、擴鏈、增鏈、強鏈”加快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推動中小企業發展成為高新技術企業。鼓勵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發機構,大幅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覆蓋面,推動大型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

五是著力強化科技園區與區域創新特色體系建設。推動高新區、自貿區、上合組織經貿合作示范區等各類科技園區特色化、差異化發展,強化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人才創新,建設一批機制創新、特色鮮明的專業化園區、重大創新平臺和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形成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名片產業。加快國家高新區16市全覆蓋。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高標準建設黃河流域科創大聯盟,組建黃河創新發展研究中心,積極創建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打造黃河流域現代農業發展示范區。實現國家農業科技園區16市全覆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科技支撐。落實三大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要求,打造省會創新型城市群、膠東創新型城市群、魯南創新型城市群,促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

六是著力強化科技金融體系建設。改革政府性引導基金考核機制,大力引導發展天使投資和創業投資,建立以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指標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評價體系,幫助企業將“技術流”轉化為“資金流”。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以股權投資方式支持科技項目實施。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常態化路演制度,促進企業完善公司治理,積極對接上交所、深交所、港交所,推動科技型企業上市融資。探索建設山東綠色技術銀行,引進實施一批綠色技術。

七是著力強化技術要素市場體系建設。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和“二級事業單位正職領導持股”兩項改革試點,從制度上解決人員積極性問題。完善科研成果評價制度,探索市場化、國際化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打造一批區域性、品牌化的科技成果交易平臺。健全科技經紀人制度,開展技術經紀人職稱評定工作。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建立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提高技術轉移專業服務能力。

八是著力強化科技合作與創新國際化體系建設。將引進國際創新資源作為科技“雙招雙引”的重點。堅持海納百川的開放思想和全球視野,加強優勢領域科技合作。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共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加快建設中日科學城、中烏研究院等合作載體。舉辦中日創新大賽、中韓創新大賽,打造中日韓科技創新合作的橋頭堡。以國際科技合作創新創業共同體為紐帶,布局建設一批國際合作平臺。

九是著力強化創新績效標準化體系建設。將績效作為衡量科技工作結果的標尺。堅持結果導向,通過加強績效管理保障科技規劃、科技計劃設置任務目標的如期實現??茖W合理制定對項目、平臺、人才等科技創新績效的評價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與監督,增強標準化服務能力。

十是著力強化科技管理干部隊伍體系建設。聚力鍛造一支敢擔當、勇攻堅、善創新的科技管理干部隊伍,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強烈的責任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提升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加快推進科技強省建設建設,為全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作出更大的貢獻。

評論一下
評論 0人參與,0條評論
還沒有評論,快來搶沙發吧!
最熱評論
最新評論
已有0人參與,點擊查看更多精彩評論
大学生情侣露脸无套啪啪,大学生特级黄片,大学生一级黄片,大学生一级毛片免费播放,大学生一级毛片免费视频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